home
search
醫家成無己
朝代金 生活於1063~1156
【描述】

成無己 (1063~1156),宋代聊攝(今山東陽谷縣)人,據張孝忠《註解傷寒論‧跋》稱,成氏1156年已90餘歲尚健在,可知其生於1066~1156年間。靖康(1126)後,聊攝地入于金,遂為金人。他家世儒醫,才識明敏,記聞賅博,他精傷寒學,鑽研數十年。著有《註解傷寒論》10卷(1144年)、《傷寒明理論》3卷(1142年)、《藥方論》1卷等。以經注論,以論證經,辨證明理,為註解《傷寒論》的第一家,也是傷寒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創始艱難,厥功甚偉,給人無窮啟迪,深得醫家讚譽。宋﹒嚴器之評論道:「聊攝成公,議論賅博,朮業精通,而有家學,注成傷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內,分析異同,彰明隱奧,調陳脈理,區別陰陽,使表裡以昭然,傅汗下而灼見;百一十二方之後,通明名號之由,彰顯藥性之主,十劑輕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見,別氣味之所宣,明補瀉之所適,又皆引《內經》,旁牽眾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實前賢所未言,後學所未識,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在學術思想方面,成無己博及精研,深造自得,引《內經》、《難經》以闡發仲景諸說,于辨析表裡虛實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傷寒說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 以經注論,以論證經。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稱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等著作,成無己因之每引《內》、《難》等理論以發明仲景說,分析其病機、治則、方劑等,不僅使內、難、傷寒一脈相承,融會貫通,具有探本尋源,互相滲透之妙,同時還起到了經論結合,以論證經的效果。使傷寒理明,內、難有實,正是其治學的成功之處。如以《靈樞》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小青龍湯條,認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則水寒相搏,肺寒氣逆,故乾嘔發熱而咳。《針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之于腎也」。文中提到的《針經》之說,出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成注「氣逆上行」句,糾正了今本《靈樞》「氣道上行」之誤。又如註解四逆湯云:「《內經》曰:寒淫于內,治以甘熱;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甘草薑附相合,為首辛大熱之劑,乃可發散陰陽之氣。」此以《素問﹒至真要大論》四氣五味之理,解釋仲景組方之義,相互印證,彼此闡發,有理有據。
  2. 辨證明理,鑒別異同。他所著《傷寒明理論》50篇,從「發熱」起至「勞復」止,對《傷寒論》中50個主要症狀,一一分析其發生機理,病位病性,鑒別不同原因導致其證的不同表現,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了很有益的經驗,可以說是《傷寒論》最早的一部「症狀鑒別診斷學」。正如嚴器之評其「指在定體、分型、析證。若問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釋戰慄有內外之診,論煩躁有陰陽之別。譫語鄭聲,今虛實灼見,四逆與厥,使深淺類明。始于發熱,終於勞復,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論,所謂真得長沙公之旨趣也」。這一評價可謂中肯。
  3. 詳析方制。成無己論析《傷寒論》方,在制方分類上頗有建樹。他不僅在陳藏器「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之說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十劑」的概念,而且宗《內經》、《本草》諸說,提出了「七方」之名,稱「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氣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又認為「惟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而其「處方之制,無逾是也」。另外,他在《藥方論》中擇傷寒常用方20首,并為之說明。如以奇、偶、大、小之制論建中湯及桂枝湯:「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非與建中同體爾;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建中湯芍藥佐膠治以健脾,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近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可見成無已傷寒方論,多宗《內經》、《本草》之說,而淘為處方學之楷模,其所謂「七方」則又為後世制方的規範。

總之,成無己醫學造詣很深,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學術成就最突出的就是對《傷寒論》的研究,在傷寒學派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對後世傷寒學派諸家有很大的影響,也為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