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描述 隋唐时代医学家。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在学术思想方面,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 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如王冰;有专题发挥者,如难经;而杨上善首创分类研究内经,是类注内经第一家。他对内经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将素问、灵枢原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性质分作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大类,每一类之下,又分作若干小类,有纲有目,使内经理论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系统。
他分类较系统地反映了内经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如太素﹒输穴全面收载了内经输穴学理论,集中体现出了古代输穴学的成就。但在内经原书却分散于近10篇原文之中,零散琐碎,反映不出古代输穴理论的全貌。而杨上善不仅对大纲的分类较为合理,对子目的分类更是井然有序。如太素﹒伤寒先立热病诀为论伤寒病的总纲,后接热病说,论述典型热证,再列五脏热病,最后论及疟病,这种由纲到目,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式使人一目了然。所以说,他对内经的分类研究,使中医理论体系出现了一个纲目清晰的雏形,这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低估的贡献。
- 校讹勘误,保存内经原貌。他校勘了许多内经讹误脱衍之文,为后人通读内经、正确理解内经的医学理论提供了帮助。如太素﹒诸风状论云:“肾风之状,…其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杨注:“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今本素问﹒风论正作“诊在肌上”,当以太素改“肌”为“颐”。他从不轻易改动原文,即使经文有误,也仅在注文中说明,以求保留内经原貌。如太素﹒五脏痿:“肾热者,色黑而齿。”杨注:“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所以经他校勘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经原貌,为后人校勘整理内经提供了可靠的旁证。由此可见,他搜集古今诸本,对内经进行仔细校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但对后世诸家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当前研究整理内经仍有重大意义。
- 阐义释音,揭示内经义理。杨上善精娴训话,太素注文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旁及儒、道、佛各家,其注音缜密,释义贴切,持之有据。例如对“关(开)、阖、枢”的注释,由于传抄之误,加上后世不明阖枢本义是名词,而作引伸义动词理解,一直把关、阖、枢作“开、阖、枢”注,引出了许多歧义。他本说文诸工具书阐释,指出:“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二者门阖,谓是门靡,主关闭者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他以门之关、阖、枢阐发经旨,形象地说明了三阴三阳各自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确切地解释了阴阳离合之命题。因为人体是一个由三阴三阳经脉连结成的有机整体,每条经脉各有所主,然又密不可分,就如一扇门户,把门关牢,须关(门闩)、阖(门板),和门枢三者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正确地表达了阴阳经脉脏腑间离合运动的关系。由于内经中生僻字较多,所以他在释词之前,常加以注音。他采用当时最为科学的直音和反切两种标音法进行注音,特别是当字有两音时,则据经文需要,注出适于经文内容的读音。杨上善注音之缜密,其音义之确及数量之多,都对后世注家有所影响。
另外,当碰到经文中个别疑难文字,他并不牵强附会,姑且释文,而是采取怀疑的度。如太素﹒气府中“上天容四寸名一”,杨注:“天容字错,未详。”由此也反映了他治学的严谨性。
杨上善作为杰出的医学家,通过整理内经,注释经文,系统地阐发了内经文理、医理,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同时,他作为通晓道、儒、佛三教的哲学家,尤精于老、庄之学,并将这些引入内经的注释之中,用以阐述医学道理,提出了“一分为二”等重要的哲学观点。一言以概之,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