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黄帝内经 |
---|
别名 | 内经 |
---|
朝代 | 春秋~战国 成书于前722~前221? |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系中医理论著作,非一人一时之作。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
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联系;8~11篇论述脏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治疗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征兆;22~30篇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周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原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原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三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脏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系;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三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脏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脏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脏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论文总集,内容十分丰富。它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较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养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