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subject
症状言语错乱
别名语言错乱
bubble_chart 概念

语言错乱,也称“语言颠倒”,《丹溪心法》简称“错语”。是指神志恍惚,语言前后颠倒错乱,或言后又自知讲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谵语”和“狂证”也表现有语言错乱。但谵语常发生于高热之后,患者神志昏糊;而语言错乱是在无热情况下,患者神志恍惚或清醒。狂证是骂詈不避亲疏,且有弃衣登高狂越的现象,与单纯语言错乱仍有不同之处。本书拟将“发狂”、“谵语”另列专篇讨论。

bubble_chart 辨证分析

  1. 心脾两虚︰语言错乱,面色无华,神倦肢软,食纳不振,心悸健忘,失眠易惊,语声低怯,舌淡脉细。证由长期思虑过度,所愿不遂,心主神,脾主思,久思过度,心阴暗耗,脾气受损,而致心脾气血两亏,神明错用,而见语言错乱。《杂病源流犀烛》:"有因思劳伤心脾,致健忘失事,言语颠倒如痴者。"辨证要点:语言错乱,默默少言,伴有面色无华,失眠惊悸健忘,纳呆等心脾气血两虚的症状。治宜调理心脾,补气养血,方选归脾汤之类。
  2. 肝气郁结︰语言错乱,情绪抑郁,言语不多,胸胁胀闷,善太息,时或易怒,舌苔薄,脉细弦。本证常因精神创伤;情绪刺激,使肝气失于疏泄,郁结不解,肝在志为怒,在病为语,肝郁则语言错乱。临床辨证:语言错乱,情志抑郁,胸闷太息,夜寐梦扰,易怒等。本证与心脾两亏语言错乱的病因相仿,但病机不同。心脾两亏语言错乱的病位在心脾,病机以气血两虚为主;肝郁气结语言错乱的病位在肝,病机是气机郁滞。前者属虚证,后者为实证,二者迥异。
  3. 瘀血扰心︰语言错乱往往随行经而呈周期性发作,或伴痛经、月经失调,或见于产后恶露淋漓不尽,舌质黯滞或有瘀点,脉涩。本症病机如《证治汇补》所云:"有妇人月水崩漏过多,血气迷心,或产后恶露上冲,而言语错乱。"又《寿世保元》:"血崩恶露不止,腹中血刺疼痛,血滞浮肿,血入心经,言语颠倒…。"多因瘀血内结,影响血运,心主血、主神明,瘀结则心神不宁,语言错乱,多发生于女子。临床特点:语言错乱常与经期及产后等有关,腹痛、舌瘀、脉涩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活血行瘀法,方选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等。
  4. 痰湿内阻︰语言错乱,或喃墑自语,神情呆滞,眩晕呕恶,食欲不振,胸闷腹胀,舌苔白厚腻,舌体胖,脉濡或滑。素体痰湿偏盛,或饮冷积湿成痰,或肝郁脾滞,聚湿酿痰,痰湿内阻清窍,神明为之扰乱,故见语言错乱。辨证要点;除语言错乱外,尚有眩晕呕恶、纳呆、胸闷腹胀、苔腻等痰湿内阻的症状。治疗宜燥湿化痰辟浊,拟用十味温胆汤加味。
语言错乱的发生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实证多由痰湿、瘀血、气滞阻遏心窍,神明迷乱,故令语言错乱;虚证由思虑过度,心脾气血两亏所致。根据上述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是容易区别的。

bubble_chart 文献别录

  1. 《张氏医通.神志门》:“癫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佗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涌出痰涎,后用安神之剂。”“言语失伦,常常戏笑,不发狂者,心虚也,定志汤加姜汁、竹沥;膈间微痛者,兼有瘀血,加琥珀、郁金。”
  2. 《医家四要》:“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