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念 胆热证系指胆气郁而化热或郁热壅于胆腑而引起的以口苦、咽干为主症的一系列证候。多因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心烦不寐、面红耳赤、胸胁苦满、舌红苔黄、脉弦等。
本证常见于“眩晕”、“胁痛”,“黄疸”、“不寐”等病中。
本证应与“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心胆不宁证”相鉴别。
bubble_chart 鑑别处理
胆热证
- 见于眩晕病中,常因长期忧虑,胆郁化热,上扰清窍所致。多见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苦水、夜寐不安、多梦、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当泻胆清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 出现于胁痛中,常因外邪入里化热,或七情失调,胆腑郁热,窜于肝络故胁痛,可兼口苦咽干、泛恶苦水、心烦不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胆而调气机,方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化裁。
- 见于黄疽病中,常因时邪外袭,郁而不达,胆汁不得正常疏泄,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引起,则见面目肌肤及溲色皆黄,治应清热退黄,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加黄柏、枳实、车前子等。
- 见于不寐病中,因情志不遂,或惊恐忧郁,气机失调,胆热内扰心神,症见夜寐不安心悸易惊、舌红苔黄、脉数,治宜疏胆泻热,佐仰安神,方用温胆汤(《千金方》)加入夜交藤等。
胆附于肝,禀春木之气,其性条达,胆汁赖肝之疏泄以助运化。胆热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由于疏泄失常,易影响脾胃功能,如胆热横逆,可形成胆胃不和证,而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吞酸嘈杂、胸胁不舒、烦躁易怒、舌苔薄黄。脉弦等症。因此,治疗胆热证,要时时注意维护胃气,切勿过用苦寒,以免伤胃。
bubble_chart 类证鑑别 - 肝火上炎证与胆热证:两证虽均为郁怒化热、化火所致,且肝胆相表里,致病之后常常相互影响,但肝胆两经循行部位不同,功能稍别,所以临证表现亦有所差异。肝火上炎证为肝经实火证候,火性炎上,最易扰动清窍,如头痛、目赤、耳鸣、口苦;肝火扰动心神,可见狂躁不安;肝火犯肺,可见咯血。胆热证虽亦上扰清窍,但以口苦、咽干、目眩、耳鸣为主,它如头痛,目赤都不如肝火上炎证严重。总之,从火热性质来说,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从肝胆功能来说,肝主怒,胆主决断,所以肝火上炎证多性急易怒,胆热证则多叹息。
- 肝胆湿热证与胆热证:肝胆湿热证多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而致,其胁痛、口苦与胆热证相似。然肝胆湿热证多由外感湿热,或嗜食肥甘,湿郁化热,肝胆气机阻滞,木不疏土,脾胃升降失司引起,可见纳呆呕恶、脘腹胀闷、大便不调,或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出现身目发黄,脾胃症状或黄疽为肝胆湿热证的主症。如肝胆湿热下注,则可引起阴囊湿疹、外阴搔痒、妇女带下黄臭等症。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与胆热证此较;一为胆腑受邪;一为肝胆合病;一为热邪致病,一为湿热致病。可以鉴别。
- 肝气郁结证与胆热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因此,情怀抑郁乃是形成肝气郁结证之主因。与胆热证可由七情内伤、气机郁滞,或六淫化热所致有所不同。肝气郁结证常见有胁痛、呕逆、乳房胀痛、腹痛便泄、痛经、月经不调等,还可因血行瘀阻,发为积聚。胆热证除胸胁不舒、呕逆等症外,尚有目眩、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等热证表现,而肝气郁结证则无热象。
- 心胆不宁证与胆热证: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心胆均与情志密切相关。平素心虚胆怯之人,若突受惊恐,易致心胆不宁证,属虚证,而胆热证则属实证,二者有本质区别。心胆不宁证因情志所伤,胆气失调,心神不能自主,可见惊悸、胆怯,头晕欲呕,少寐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数。胆热证则以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为特征。
bubble_chart 文献别录
- 《医学心悟.少阳经证》:“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少阳耳聋,必往来寒热;厥阴耳聋,则舌踡、囊缩,自有别耳。”
- 《症因脉治‧胆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之症,膈寒不利,脇肋胀满,胆火乘脾也,心烦躁乱,恍惚不宁,胆涎沃心也;甚则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