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型 | 风热疫毒 |
风热疫毒证是指因感染风热疫毒邪气而造成的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传染性,染病人群症状相似,病情较重的一类证候。因风热疫毒邪气不同,客于机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相互染易,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头痛,咳嗽。
风热疫毒证常见于“大头瘟”、“疫疹”、“疫咳”、“疫喉痧”、“痄腮”、“时行感冒”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普通“感冒”、“咳嗽”等鉴别。
bubble_chart 鑑别处理
风热疫毒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在大头瘟者,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壅于上焦发于头面,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赤,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表现为疫疹者;病机为疫毒邪热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致。症状为:初起时,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甚则烦躁谵语,唇焦,舌起红刺,脉数。或兼上呕下泄等症。疫疹以松浮、红活者为病邪轻浅,紧束有根、色紫或黑者为热盛毒重。轻者一病即发,重者透发愈迟,有迟至四五日而不透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见于疫喉痧者,多发于春季,因风热疫毒邪气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喉部溃烂,上有白腐假膜,甚者疼痛剧烈如刀割,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继之遍体腥红,宛如锦纹。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然后蔓延至全身,颜面无,舌面光红,上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治先予辛凉透毒,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继予泄热解毒,方用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终宜养阴滋液,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见于疫咳者,又称百日咳,多发于幼儿,症状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之后伴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如鸡叫声。由风热疫毒邪气犯肺,肺气不宣,郁而化热,酿热成痰,阻于气道,气机上逆,久咳伤及肺络,可见咳血。初治宜辛温化痰,顺气降逆,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中期邪热恋肺,宜清热宣肺,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或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晚期耗液伤阴,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见于时行感冒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腰背痛,四肢酸楚,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为风热疫毒邪气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见于痄腮者,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与脏腑伏热壅结经络。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耳下轻微肿胀,治疗初以清热解表,消肿散结,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合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见于疫喉者,又称锁喉风,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咽痛干咳、周身不适,伴见有咽喉部假膜,不易擦去,继之发热口干,咽部红肿,大便燥结,咳声如犬吠,如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假膜蔓延,至全口甚至鼻,颜色呈灰白或黄或黑色,兼见高热便秘,烦躁不堪,咽痛剧烈,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等。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由口鼻而入,与肺胃积热相合,上窜咽喉,治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宜银翘散(《温病条辨》)合甘草桔梗汤(《伤寒论》)加味;继则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咳重者宜泻肺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风热疫毒证,为风热疫毒邪气引起,最易与肺胃积热相合,小儿为纯阳之体,内热素盛,故易发于小儿,年高之人肺卫表虚,易受外邪,故亦易发。风热疫毒邪气易耗液伤阴,一转为阴虚燥热证,再者热毒可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证,甚者热毒动血而出现气血两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