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念 寒痰证又称冷痰证,是指寒与痰相搏结,寒痰阻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寒痰证是由于素有痰浊又感外寒,或阳虚生寒,水湿不运,寒与痰相搏结所致。
寒痰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痰色白而清稀,胸闷咳喘,形寒肢冷,尿清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滑。
寒痰证常见于“哮”、“咳嗽”、“呕吐”等疾病中。
寒痰证在临床上应与“湿痰证”、“风寒犯肺证”相鉴别。
bubble_chart 鑑别处理
寒痰证出现在哮、咳嗽、呕吐等疾病中虽然都有痰与寒结的共同表现,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其治法亦有区别。
- 寒痰证所致之哮与咳嗽,因病因病位相同,均出现上述寒痰证的一系列表现,但哮为寒痰伏肺所致的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病,不发时如常人,发作时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治宜温化寒痰,利气平喘,方选小青龙汤(《伤寒论》)。
- 咳嗽出现寒痰证为寒痰阻肺,肺失肃降所致,以咳嗽日久,时轻时重,后背冷感为特征,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裁。
- 呕吐出现寒痰证是由于寒痰内停,胃失和降所致,特点是胃脘胀闷,喜温恶寒,呕吐痰涎,治宜温化寒痰,和胃降逆,方选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化裁。
寒痰证多见于阳虚之人,阳虚寒盛,水湿阻滞,凝结为痰。老年人阳气不足,较易出现寒痰证。一年之中多季阴寒盛,内外合邪故寒痰证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一日之中夜晚阴气盛,故寒痰证的表现往往在夜晚加重。我国北方气温较低,阴寒偏盛,故北方寒痰证多于南方。
寒痰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易于出现的兼夹证候有脾阳虚和肾阳虚。脾主运化水湿,古人称“脾为生痰之源”。脾阳虚则运化无权,水湿凝滞则生痰,而且痰湿阻滞又伤脾阳,故寒痰证常伴脾阳虚证出现。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痛而喜按喜温,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蒸化水液之功,肾阳虚则温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寒痰阻滞,亦伤肾阳,故寒痰证常兼肾阳虚证。肾阳虚证的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bubble_chart 类证鑑别
- 湿痰证与寒痰证:湿痰证是脾气虚弱,水湿不运,聚湿生痰所致。寒痰证是由于体内素有痰浊,又感外寒,或脾肾阳虚,阳虚生寒,水湿不化,凝聚生痰所致。湿痰证与寒痰证均可出现痰白质稀,胸部满闷,咳嗽气急,舌淡苔滑等症状,二者的鉴别在于湿痰证以吐痰量多,纳呆呕恶,胸闷身重等湿困脾胃的表现为特征,而寒痰证以痰质清稀,形寒肢冷,尿清便溏等寒象为特征。
- 风寒犯肺证与寒痰证:风寒犯肺证是由于外感风寒,内舍于肺,肺卫失宣所致。由于肺失肃降,津液不布,凝聚成痰,故风寒犯肺证也出现咳嗽,痰白清稀等与寒痰证相似的临床表现,但风寒犯肺证还可兼见恶寒发热,头身酸础,鼻塞流清涕等表寒证,故可与寒痰证相鉴别。
bubble_chart 文献别录
-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饮也。”
- 《圣济总录‧痰饮门》:“冷痰:论曰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销铄水饮,遇脾气虚弱,气道否隔则聚饮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逆吞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倚息短气,妨害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正为此也。”
- 《医宗必读‧痰饮》:“在肾经者,失为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姜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
- 《七松岩集‧痰饮》:“寒痰者,阳气先亏,表里不能卫护,遇外寒而痰喘,里虚不能健运,多痰饮而痞满恶嗽,以温中益气,散表里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