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证型肝阳虚
bubble_chart 概念

肝阳虚证是指肝气虚进一步发展到阳虚生寒,肝之作用减弱以致功能全面衰退的病机及其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概称。本证多由惊恐过甚或久居逆境,阳气消沉,或直中寒邪,日久失治,消磨阳气而来。

主要临床表现为:情志上的忧郁善恐、怏怏不乐,感觉上的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形寒怯冷、胁下作痛、下肢不温、头身麻木,每与形体上的面带青色、指甲枯淡、胁下坚胀、或筋寒挛缩、不能握固等症并见;性器官与性功能上则见性欲缺乏,阳萎不举或举而不坚、丸冷囊湿、无梦滑精或阴器萎缩,在女子则见少腹寒痛、月事愆迟或淋漓不断、带下清冷、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迟,左关沉弱。

肝阳虚证常见于“惊恐”、“阳萎”、“懈惰”、“虚损”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肝气虚证”、“肾阳虚证”相鉴别。

bubble_chart 鑑别处理

  1. 肝阳虚证见于鳌恐病时,因肝藏魂,阳虚则魂不安而神动,神动则惊;胆附于肝而与肝相表里,肝虚则胆怯,胆怯则恐。故肝阳虚者,惊与恐往往同时并见。张景岳尝谓惊气本以入心,而尤能伤及肝胆。《灵枢.本神篇》就有“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为惊骇”的记载。因肝病而惊者,常有肝胆不足之内因为基础,才易受所闻所见之外因而惊骇,治疗时当培补肝胆,扶持元气,兼镇心神,方用龙齿清魂散(《类证治裁》)或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
  2. 若恐惧深者,再当加用补肾药。《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此可作为肝阳虚生恐之辨证依据。然恐本伤肾,肾开窍于耳,伤肾则肾气不充于耳,故无所闻。此所以治肝虚惊恐并重之证,要在培肝胆、扶元气之外,适当加用补肾药。
  3. 本证见于阳萎病中,在男女交会之际,因肝虚气不能至,阳道不能昂奋而成。又因阳虚生外寒,其人囊冷阴湿,下肢不温,脉沉细迟。另当有懈怠不能耐劳、胆怯而多愁闷等肝虚表现,治宜补肝壮阳,方用鹿茸丸(《六经方证中西通解》)或温阳补肝煎(经验方)加减(肝阴肝血兼虚者加当归、枸杞子;兼中焦虚寒者加人参、干姜;少腹疝痛者去木瓜,加小茴香、葫芦巴、荔枝核;呕酸上气者加吴萸、川椒)。
  4. 本证若见于虚损,自不同于阴虚为主的最常见的虚损病。首先,这是阳虚证。阳虚虚损多得之忧愁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冷致伤。其次,这是肝阳虚证,主要病位在肝而不在肾。当然,肝之阳生于肾中,肾虚自可影响及肝,导致肝虚。虚损病肝阳虚证的主症主力,唐容川在《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有所论述。他说:“肝阳虚则精寒肾冷,滑精无梦,宜天雄散(《金匮要略》)”。
  5. 其他症状则与懈惰病的肝阳虚证略同,可以互参。肝阳虚证见于懈惰病者,以肝病为本,以兼见脾胃气虚症状为标。作为本病的表现,则因阳气虚衰,肝用不强,热不帅血,肝血失润,而有爪甲枯淡、筋寒挛缩、不能握固耐劳、目昏、胆怯、惊惕、忧郁、意志消沉、囊冷阴湿、怯于人事等症状;作为标病的表现,则因肝阳虚而木不疏土,而有腹满不欲食、四肢倦怠、少气懒言等症状。懈惰病久延不愈,易入损途,故治之宜早。法宜温阳补肝为主,益气扶脾为辅,可用经验方温阳补肝煎加参、术、耆、草、升、柴、羌、防等升阳益气药,随症加减之。
  6. 肝阳虚证如见于妇女患者,由于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阳气既虚,冲任势必受损,故多有奇经失调的临床表现。如气虚不能运血以行经,可致经迟或经闭不行,脇肋少腹寒痛,久则宫寒不孕、带下清冷。如气失提摄之用,肝不藏血,可致月经淋漓不断。治疗妇女肝阳虚证应着眼于温养血气,调补奇经,随证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暖宫丸(《证治准绳》)、大营煎(《景岳全书》)等方,只要加减得宜,均有效验。

bubble_chart 类证鑑别

  1. 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两者都是肝病,都属虚证,又都表现为功能作用衰退的症状,极易混淆。必须熟悉其异同之处,舍其同者,则异者自现。兹先叙其所同如次:肝主筋,阳气虚则筋失所养,必感疲乏、懈怠,不能耐劳;肝为刚脏,胆腑附之,阳气虚则必胆怯善恐,忧郁不乐;肝藏血,阳气不足以运血荣筋,多见头身麻木,四肢不温;胁为肝之分野,阳气虚而失于疏泄,多见气滞胆郁,胁下坚胀;肝木阳气虚衰,不能疏土,必致土壅脾滞而腹满纳呆;肝开窍于目,阳气不足以通达于目,必致视物不明,或眼生黑花;肝主筋,肝脉环绕阴器,阳气虚,相火衰退,则阳气不能至,往往使人阳逆不强,临事怯阵;脉寸口左关以候肝,肝之阳气虚者,左关脉常沉细而弦;妇女以肝为先天,属之阳气虚者,冲任受损,多致月事愆迟,或来而不断,腰际及少腹寒痛。举两证之同者大略如此,据此可以初步肯定其证情,不属肝气虚,即属肝阳虚。然后再辨其所异,审察其有无下列阳虚生寒之症,便可进一步断定究属气虚或阳虚。一为形寒怯冷,指甲淡白;二为两丸俱冷,阳萎不举,或阴器外形萎缩,精滑无梦,艰于生育;三为脉现迟象,或左关沉弱。以上寒象不必悉具,但见一二症便是阳虚。至若张景岳所谓病见虚弱而别无热证者,便是阳虚之候,几乎把气虚等同于阳虚,则为偏执之见,殊未可从。
  2. 肾阳虚证与肝阳虚证:肾与肝有相生关系,平时肾水滋养肝木,病时可以互相影响。何况此二证均为下焦阳虚,临床均可出现形寒肢厥、懈怠乏困、精寒阳萎、滑精无梦、腰痛、腹满等症状和淡舌白苔及沉迟或沉弱之脉,辨证不精者,易于把肝阳虚证误诊为肾阳虚证。鉴别之道有三:
    1. 肾阳虚证,病之本在肾,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开窍于耳,腰为肾府,肾又与膀胱相表里,故肾病至于阳气虚者,除上述共见脉症之外,还可见到肾虚的其他特征,如早泄,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听力减退,尿频而清,余沥不尽,夜尿频繁,脉两尺无力,自不同于肝阳虚证。
    2. 肝阳虚证,病之本在肝,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胁为肝之分野,肝又与胆为表里,故肝病至于阳气虚者,除上述共同脉症之外,也有肝虚的特殊表现,如眼生黑花,视物不明,胁下坚胀,头身麻木,筋寒挛缩,脉左关沉弦或沉弱,据此便可与肾阳虚证相区别。
    3. 前述两证相同或相似症状,也有可资鉴别的经验如次:
      1. 肾虚的形寒肢厥,懈怠乏困,常伴面色㿠白,或面部虚肿,腰膝酸软,意兴索然,而肝虚的畏寒与四末不温,面常不白不肿而带青色,同时指甲枯淡,缺少血色,其懈怠之状,又常与胆怯、忧郁、怏怏不乐之情相并存。
      2. 肾虚的精寒阳萎,常先由肾气不至、能举而不能久开始,逐渐肾气不固而滑精,而早泄,然后致萎,不比肝虚之阳萎,纯因肝气不至,先由举而不坚、阴湿囊冷开始,旋即阳萎不举,不必经过肾气不固的早泄阶段。
      3. 肾虚的腹部胀满,多由水泛于腹,气机受阻而致,故其食欲常不受影响,不像肝虚的腹满,是由木不疏土而致,故常满而不思食。
    综合以上三者进行鉴别,阳虚之在肾或在肝者,自无遁形。

bubble_chart 文献别录

  1. 《中藏经》:“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2.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脇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3. 《太平圣惠方》:“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滑者,此皆肝虚之候也。”
  4. 《西溪书屋夜话录》:“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5. 《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从整个肝脏生理来说,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称为体阴而用阳。故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