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种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血液灌注不足,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常发生在中毒性菌痢、暴发性流脑、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败血症、重症肺炎及胆道感染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上,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尿量减少、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
bubble_chart 临床表现
- 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发绀,皮肤发花。
- 手足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压缩小。
- 尿量减少。
- 神志模糊,表情淡漠或昏迷。
- 肛趾温差>6℃。
bubble_chart 辅助检查
- 对早期、轻度休克,检查以框限“A、B”为主。
- 对晚期、重症、难治性休克,检查可包括框限“A、B、C”。
- 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及大便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以前做。
- 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血球压积、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尿比重等专案应根据病情变化,重复多次测定。
bubble_chart 诊断
- 有原发的感染疾病。
- 面色苍白,末梢及粘膜发绀,皮肤花纹样改变,末稍冰凉。
- 脉搏细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
- 尿量减少,轻度休克每小时婴儿5~10ml,儿童10~20ml,重度休克每小时婴儿小于5ml,儿童小于10ml。
- 血压下降到测不到,脉压<4Kpa(30mmHg),早期輕度休克血壓可正常。
- 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呼吸明显加快。
bubble_chart 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
- 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 解除微循环血管的痉挛。
- 强心治疗。
- 抗感染。
- 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脑水肿、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功能不全。
用药原则
1.感染性休克,应根据原发病选用至少两种细菌对之敏感的抗生素,静脉给药,剂量要足,疗程要够。病原菌不清楚时,可选用两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兼顾球菌及杆菌,查清病原菌后,根据药敏用药。- 休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下降,在首批快速输液时应使用强心药,合并心力衰竭时,要适当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总量,限制含钠溶液和高渗脱水剂的应用。
- 爆发型流脑合并休克时,常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同时存在,抢救时不必等待实验室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立即进行治疗,可以同时应用肝素和6-氨基己酸。
- 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精确计算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多巴胺及654-2改善肾微循环。
- 纳洛酮为吗啡受体拮抗剂,拮抗β-内啡吠的作用,逆转休克时的低血压,用于难治性休克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当休克用传统方法治疗无效时,应及时使用纳洛酮。
专家提示
感染性休克是感染性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的表现,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患病后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避免休克的关键。病儿出现精神萎靡、神志不清、手足发凉、全身冷汗、皮肤发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症状时,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如实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病史,以利于抢救。
bubble_chart 治癒标准
- 治愈:下述条件持续12小时以上
- 神志完全清醒。
- 四肢温暖,口唇及甲床转红,脉搏有力。
- 尿量每小时〉30ml。
- 中心静脉压(CVP)0.58~1.18KPa(6~12厘米水柱)。
- 血压正常,脉压>=4KPa(30mmHg)。
- 好转:上述条件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达到治愈标准。
- 未愈:上述条件无改善或继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