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小儿狼疮性肾炎 |
别名 | lupus nephritis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患,常累及肾脏,故为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 。肾脏受累的发生率与诊断标准有关,若根据临床表现,肾脏受累占40~75%,根据一般病理检查,可高达90%,若依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则几乎100%有肾的受累。狼疮性肾炎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重要因素。
bubble_chart 临床表现
本症多见于女性,年长儿为多。肾受累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1年内,个别以肾受累为首发症状。肾受累轻重不一,可仅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蛋白尿;也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甚至一定程度氮质血症);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或慢性肾炎。除肾受累外,常伴多系统受累改变。如发热、皮疹、关节痛、贫血、黄疸、皮下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心悸、气促、心包摩擦音和心功能不全、胸膜炎、精神神经症状等。
1.血常规多有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沉增快。 2.血补体于疾病活动期下降。 3.血狼疮细胞60~75%阳性。 4.血抗核抗体(ANA)90%呈阳性,活动期滴度多在1:160以上,免疫萤光检查常呈周边型。 5.抗DNA抗体,特别是抗双股DNA抗体特异性较强。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包括Sm抗体和抗核糖蛋白(RNP)抗体,抗Sm抗体虽阳性率不高(20~30%)但特异性强。 6. 其他 血免疫复合物阳性、γ球蛋白增高。视肾脏受累情况有肾炎性尿沉渣异常、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四)肾脏病理检查狼疮肾炎的病理改变复杂,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曾予分类,1980年Churg和Pirani又进一步修订。目前通常分类如下: Ⅰ. 正常肾小球,或轻微肾小球异常。 Ⅱ. 系膜增生型(轻度和中度系膜增生) Ⅲ. 局灶节段型(伴有轻或中度系膜增生):呈坏死和(或)硬化病变。 Ⅳ.弥漫增生型(重度系膜增生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膜增生性及新月体性肾炎,伴大量内皮下沉积物):有或无坏死或硬化病变。 Ⅴ.膜型 Ⅵ. 进行性硬化型在电镜下狼疮肾炎可见内皮下大块状电子致密物形成,此外还可见苏木素小体、指纹状结构及管泡状小体,有时还可检见圆或卵圆形病毒样颗粒。免疫萤光检查:IgG和C3为主,且常伴IgA, IgM、纤维蛋白相关抗原、Clq、C4及备解素阳性,此外还常见沿肾小管基膜和间质小血管壁的免疫沉着
bubble_chart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肾受累的临床和/或肾脏病理改变者即可诊断为狼疮肾炎。(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以下各项中有六项阳性者可确诊本病。 1.临床表现 (1)蝶形或盘状红斑。 (2)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痛。 (3)脱发。 (4)雷诺现象和(或)血管炎。 (5)口腔粘膜溃疡。 (6)浆膜炎。 (7)光过敏。 (8)神经精神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血沉增快。 (2)白细胞降低<4×109/L,或血小板<80 ×109/L,或溶血性贫血。 (3)蛋白尿和(或)管型尿。 (4)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5)狼疮细胞阳性。 (6)抗核抗体阳性。不足以上标准者为疑似病例,应进一步作如下实验室检查,满六项者可确诊。 (1)抗DNA抗体阳性。 (2)低补体血症和(或)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3)肾活检阳性。 (4)抗Sm抗体阳性。
﹝治疗﹞
(一) 肾上腺皮质激素通常口服泼尼松1.5~ 2.Omg/( kg﹒d) C每日总量不超过60mg)分3~4次服。待临床症状缓解,化验基本正常改隔日口服。并视病情逐渐减量至隔日0.5~1.Omg/kg,然后多数病儿需长期维持治疗。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15~30mg/kg(不多于1000mg/次)加入10%葡萄糖液静点,连用3次为一疗程,间隔数日后可再用。间歇期及冲击后继用泼尼松隔日顿服。冲击疗法适用于:短期内肾功能恶化呈急进性肾炎表现,或狼疮肾炎伴明显狼疮活动,如伴狼疮脑病、视网膜病变、心肌病、心包大量积液、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下降等情况。冲击治疗的副作用有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严重感染、糖尿,偶有突然死亡。(二)细胞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