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脊髓压迫症 |
别名 | spina1 cord compression |
脊髓压迫症(spina1 cord compression)是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致使脊髓受压的一组病症。临床上以完全或不完全的横贯性脊髓损害及椎管阻塞为特征。
bubble_chart 病因学
一般把病因分为三类:
(一)脊椎疾病以外伤、结核最常见,其次为转移性肿瘤和椎间盘突出。
(二)脊膜疾病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为多见。蛛网膜炎、血管畸形造成的血肿、脓肿、转移瘤等均可造成脊髓压迫。
(三)脊髓疾病以脊髓肿瘤多见,如神经纤维瘤、脊髓胶质瘤。其它还见于出血、脊髓空洞症等。
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也可造成压迫。
上述病因均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脊髓受压及血液循环障碍。脊髓急性受压,静脉回流受阻不能代偿引起脊髓水肿,神经传导径路受到严重损害,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表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若为脊髓逐渐受压,侧支循环建立,脊髓水肿不明显,临床上出现进行性横贯性脊髓损害。髓内占位病变因直接侵犯神经纤维,症状出现早而重。由于脊髓受压,脑脊液的循环吸收受到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椎管阻塞。
可见脊髓软化、水肿,或受压之凹陷变形、浸润、破坏,脊髓内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断裂、坏死、髓鞘脱失。由于脊髓表面静脉曲张,蛋白渗出,因而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急性脊髓压迫常由硬膜外脓肿、大块椎间盘突出、外伤性血肿所致。症状类似急性脊髓炎,多伴有脊髓休克。临床上以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髓外硬膜内肿瘤多见。其症状演变如下:
(一)神经根症状病变早期,后根受到病变刺激,出现其分布区(常为一侧性)的自发性、放射性疼痛,称为根痛。其性质可为针刺、刀割、烧灼样或仅为相应节段的"束带感",常在夜间较剧,难以忍受。咳嗽、喷嚏、弯腰、转体或用力时均可使疼痛加剧,改变体位可缓解。检查可发现局部感觉过敏。病变逐渐进展,后根被破坏,根痛减轻,出现相应区域内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若病变侵及脊髓腹侧前根,可出现该节段肌束颤动和肌萎缩。神经根症状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对病变定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不完全横贯损害症状病变继续发展,脊髓一侧受压,其三个主要传导束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脊髓丘脑束受损(已交叉),出现损害平面以下,自下向上发展的对侧痛、温度觉障碍;后束受损(未交叉),出现损害平面下,同侧的深感觉障碍;锥体束受损(已交叉),出现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即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期病人诉一侧走路无力且逐渐加重,需扶杖而行,这种一侧性脊髓损害称为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其次在损害节段的前后角受损,还表现出相应节段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如肌萎缩、肌束颤动等。
(三)完全横贯损害症状病因未解除,压迫可从一侧扩展到另一侧;脊髓完全性受压,椎管阻塞,临床上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一切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障碍。瘫痪肢体可有皮肤干燥、脱屑、少汗或无汗等。
由于病变层次不同,其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髓内病变一般无根痛,椎管阻塞较轻,感觉障碍向下进展,分离性感觉障碍突出,受压节段的肌萎缩明显,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早而严重。晚期整个脊髓受损而出现横贯性损害的特点。
硬膜外多为恶性病变或转移瘤,病程进展较快,根痛剧烈及脊柱局部自发痛或叩击痛明显,运动受限,较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X线检查,常有骨质破坏。与病因解除的程度,受压时间长短,功能障碍程度有关。硬膜内脊髓外肿瘤,多属良性手术易摘除,预后良好。髓内肿瘤预后较差。通常压迫时间短,脊髓功能损害少,恢复可能性大,反之则小。慢性压迫者,因代偿充分,预后相对较急性压迫为好。
要严格安全生产,防止外伤造成压迫。要定期普查,如发现结核病要即时治疗,防止播散。有根性疼痛要及早诊断治疗,以减少功能损害和后遗症。
常见有泌尿道感染、褥疮、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