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多为成人,小儿极少见,约5%的患儿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见于:
- 炎症性疾病:如多种细菌性、病毒性感染,风湿病、类风湿病,川崎病,溃疡性结肠炎、限局性肠炎、结核病、类肉瘤、肝炎、骨髓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 血液病及肿瘤:如出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癌等。
- 其他:如手术后、切脾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1三体综合征等。
bubble_chart 诊断
(一)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临床表现
- 具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或存在可查的诱因。
- 血小板增多明显者可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一般较轻。
- 去除病因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正常,病程短暂。
2.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计数≧400×109/L,一般<800 ×109/L,血小板形态正常,功能一般正常。
-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体积减小。
(二)原(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临床表现
- 约1/5患者可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以皮肤粘膜出血多见,偶有呕血、便血、肌肉关节出血。
- 可有不同部位血栓形成的表现。
- 脾肿大多见(> 80%病例)。
2.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1000 ×109/L(国外标准>600×109/L)血片中可见血小板成堆,有巨大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多为成熟型),体积增大,胞浆丰富。
- 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和胶原的聚集反应可减低。粘附性释放反应减弱,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力减低。
bubble_chart 治疗措施
(一)继发性者主要治疗原发病。重者可试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以防血栓形成。
(二)原发性者可采用抑制骨髓增生的药物,如:
- 放射性磷(32P):初次剂量为3~4毫居里(小儿酌减),口服或静注,一般于用药3周后血小板可下降。必要时3个月后再重复给药1次。
- 化疗:可用马利兰4~8mg/d,分2次口服,血小板减少50%后减量,接近正常时再逐渐减量、停药,其他如羟基脲环磷酰胺、三尖杉酯碱等亦可应用。国产药物甲异靛亦有效。干扰素可用于维持治疗。
- 抗凝药物:为防止血栓形成,可用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右旋糖酐等,亦可用肝素或双香豆素乙酯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