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医家毕人俊
朝代民国, 生活于1902 - 1985 AD
bubble_chart 描述

毕人俊(1902~1985),湖南澧县人,精通眼科,名扬湘鄂,德高望重,是湖南省中医界的老前辈之一,曾荣获1983年湖南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积临证62年之经验,善于运用攻伐、和解的方药治疗眼病,且精于望诊,其学术经验,独具一格。

一、喜用攻伐

攻伐包括发汗、涌吐、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针刺放血、药物唁鼻等众多祛邪之法。《内经》有“太阳病宜温之散之,阳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阳病宜和之,少阴病宜清之”等论述。张子和治疗眼病,力主攻邪,根据病邪的性质和位置,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张氏谓:“治病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若大人目暴病者,宜汗下吐,以其血在表故宜汗,以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热在中故宜下,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极力主张用放血疗法治疗眼病。并谓:“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

毕老医师一贯推崇张子和的攻下学说,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积累了一套以攻伐为主治疗眼病的独特经验。以治疗绿风内障(充血性青光眼)为例,基于七情内伤,肝火上攻,内犯胃府,脉络瘀滞的病理认识,常以加味泻肝汤(川连、黄芩、葶苈、灵脂、大黄、升麻、朴硝、白菊、赤芍、薄荷、防风、栀仁、木贼、陈皮、细辛、甘草)或加味大柴胡汤(柴胡、黄芩、丹皮、胆草、灵脂、当归、云芩、枳实、酒军、法夏、白芍、甘草)内服以泻肝胆、降冲逆、调三焦;外用碧云散(鹅不食草、川芎、青黛)嘻鼻以开头脑之郁闭,促使病邪随涕泪外泄;并用三棱针取百会、络却、太阳、商阳等穴放血,决经络之壅滞,泄血中之实邪。曾用上述方药治疗绿风内障25例,痊愈10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达85%。上述方药也常用于治疗眼底病变。

如:韩X X,女,41岁。患双眼高度近视并发黄斑出血,视力仅存眼前1尺/指数,自觉视物昏朦,眼前有红色阴影遮盖,伴有头额及后颈部疼痛,胸痞欲呕,咳吐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舌苔淡薄灰黄,脉滑数。诊断为云雾移睛证。由肝胆湿热,内蕴化燥,结于胃府和膀胱,上攻清窍而成。故宜清泻肝胆,因势利导,以下里热。首选加味大柴胡汤(柴胡、灵脂、丹皮、杏仁、胆草、独活、防风、法夏、芦荟、枳实、酒军、黄芩、茯苓、牛膝、栀仁、滑石、甘草),服4剂,大小便已通利,头额后颈疼痛减轻,眼前红色阴影明显减淡,后用小柴胡汤加芳香化浊之晶及益阴肾气丸加减,黄斑出血吸收,矫正视力恢复到0.8(双)。

业师还喜用清热泻火法为主的加味洗肝散(羌活、苏木、桃仁、生地、云苓、桑皮、胆草、川连、酒军、黄芩、芦荟、赤芍、当归、甘草、杏仁)治疗眼底实火病证。并认为重用芦荟,对视神乳头炎及网膜出血有很好的疗效。

瘀血病证眼科临床颇为常见。瘀者不通也,不通则痛、不通则肿、不通则衄、不通则混、不通则硬、不通则萎。血瘀不通,确是产生眼部疼痛、肿胀、出血、混浊、硬化、萎缩的病理基础。凡瘀血滞于太阳、阳明或血水并蓄,有碍脏腑精气灌输目系,光华不能发越,而致青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内障眼病,业师常用清上瘀血汤(《证治准绳》方:羌活、独活、苏木、桃仁、红花、酒军、黄芩、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甘草、枳壳、连翘、栀仁、桔梗)加减治疗,效果颇好。

通中丸与麝冰散是业师研制的常备良药。前者由巴豆霜与生大黄粉按1︰10的比例配制而成,为丸如黄豆大,体壮实者每次服3~5粒,年老体弱者每次服2~3粒,以泻为度。治上取下,釜底抽薪,适应广泛,简单方便。后者由麝香2g,飞朱砂30g,田七粉90g,血竭30g,薄荷脑2g,冰片1g,共研细末而成,每次取1~3g,放在舌面,待其溶化再用中药汁或温开水送下,约过2~3小时即吐痰诞。往往可收化寒痰,散结气,消瘀血,止疼痛,通栓塞,起沉疴之效。

二、善于和解

和解之法为治疗郁证的要法。郁者,表里、阴阳、气血、营卫、脏腑、经络之失调也。《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桂枝汤、四逆散、当归芍药散、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分别为调和表里、营卫、肝脾、肠胃而设。朱丹溪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郁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病理现象,诸病多起于郁,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去,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同时,把郁证归纳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种,并对各种不同性质的郁证提出了相应的治法。

《审视瑶函》指出:“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业师对眼科的郁证很在研究,认为眼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联,每一脏腑、每一经络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在眼部产生病理反应,形成各种不同的郁证。他临证时,凡由精神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原因不明或久治无效的内外障眼病,都主张首选和解法治疗。小柴胡汤、柴苓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用),调气汤(白芍、陈皮、生地、黄柏、香附、知母、当归、川芎、独活、柴胡、桃仁、红花、黄芩、云苓、秦艽、甘草)丹栀逍遥散等颇为常用。以上方剂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攻补兼施,清温并用。

此外,针刺疗法亦具有和调的功效,其作用原理主要在于调整机体内部的各种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疏通经脉的壅滞和郁阻,从而解除阴阳、气血和营卫不和等矛盾现象,清除眼部的疼痛、肿胀、出血、萎缩、混浊等病理状态。调整的作用不但具有多面性,而且具有双向性,可以解决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变,所以业师也常采用。如:

杨某某,双眼暴盲已3日,就诊时双眼球胀痛,眉骨压痛,心烦欲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饮食少进,面色少华,舌绛无苔,脉弦细数。眼底有视神经乳头边缘模糊,视网膜静脉充盈,网膜上有散在出血等改变。辨证为肝肾亏损,虚火上炎,玄府闭塞,气血不能升降,以致光华不能发越。当即采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针刺疗法,取穴:睛明、球后、风池合谷、光明、足三里六穴针刺,针后30分钟,视力有进步,5米远之内能见到人影,2小时后即能辨别男女,连续针刺5次,双眼视力恢复到1.5。

三、精通望诊

“望而知之渭之神”,望居四诊之首。《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这为眼科经络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推崇五轮八廓学说的《证治准绳》、《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等书均把眼部望诊摆在首位。业师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精益求精,深入研究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他把上下胞睑分属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并认为面黄目赤,睑弦湿烂多为脾胃两经湿热;胞睑肿胀,时生疮疖,畏光流泪多为脾胃实火;胞睑虚浮或下垂,多属脾虚血亏或脉络淤滞引起。

把内外眦分属于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内外眦生赤脉,为心包络之火犯肺,赤脉紫暗为心有瘀热,紫暗深沉为血热久侵,紫暗干燥为心、小肠经与阳跷热盛伤津。外眦常流血水或内眦时溢脓液,多为心经火毒。如分而言之,则内眦属心经,内眦发赤为心火旺盛;外眦属小肠,外眦发赤为心火不足。内眦又是足太阳、手阳明经和阳跷、阴跷、督脉交会之处,故多实热;外眦系手足太阳,心包络交会之处多气少血,外眦发赤故血虚多见。

白睛属于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如白睛红赤,肿胀结眵,为心火犯肺金;白睛色黄,流泪发痒,为脾胃湿热郁结在肺,白睛青蓝,为肝胆邪热郁滞于肺;白睛涩痛,为肺有伏热;紫筋如虬,为风热火炽;赤脉红润而浅属新病易治,紫暗深沉属病久挟瘀。黑睛属足厥阴肝胆湿热;色纯黄伴有水气,为脾之湿热过重入胆;色黄如红糖,多系酒毒所伤;黑睛混浊欠泽润,系心火灼伤肺津和肝阴;黑睛乌黑,与瞳神界限不清,伴有头痛视朦,多为败血瘀积眼内;肝胆实热上攻于目,最易在黑睛上发生星点翳障。

把瞳神属于肾与膀胱经。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为五脏六腑之精华聚结而成。内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气,真精予以涵养,故能别黑白,审长短,察秋毫,明遐迩。瞳神有损,内障即生。内障按望诊所见,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凡瞳神有变色变形者称为显性内障,瞳神无变色形者称为隐性内障。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有薄纱笼罩,云雾中行,黑花蝇飞,蛛丝飘动,视正反斜,视静为动,视赤为白,视物颠倒,闪光,暴盲等许多见证。为了能详查瞳神内的病变,业师在30年代即学会了眼底检查,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视底(视网膜)与三焦、心包络的关系最为密切,三焦多气,心包络多血,互为表里,主气血之往返,司水火之既济。如心神不和,水火交战,则玄府闭塞,气血停留,而致光华耗没。凡眼底脉络充盈,伴点状出血或灰白渗出为阴虚内热,水少火多;脉络充盈紫暗为肝胆火炽,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为瘀血凝滞;脉络细小变黄多为肝阳上亢,肾阴亏损或气血不足;眼底水肿多为三焦相火,蒸水化气,随寒水上逆或气机不利所致;眼底污秽多为三焦热盛化燥,损伤眼底脉络,津液外溢浸渍而成。目系(视神经)与肾、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凡目系颜色深红,境界不清多为心火上炎或肝胆实火上扰;颜色腊黄或苍白,伴视底脉络细小多为肾精不足,肝血亏虚;颜色淡黄或污浊多为相火旺盛,热气蒸沸,灼伤目系而成。

业师的学术经验除上面列举的三个方面外,还有分阶段论治和喜用合并多联方的特点。以治疗内障眼病为例,一般早期以和解为主,中期以活血祛瘀为主,后期以滋养为主。先服煎剂改善症状,后用丸药巩固疗效。而外障眼病则多先攻伐,后和解或滋养。在组方选药上,他喜欢把几个方面的药物或两个以上的方剂合并化裁,所以处方选药较多,一般在12~18味之间,但药味的份量较轻,基本上与《原机启微》所创主方的味数相近似。渊源于《内经》和《伤寒论》,把张子和、朱丹溪的学说大胆地运用于眼科实践,汲取倪维德、傅仁宇等眼科名医的学术精华,我认为是业师在眼科上所建树的缘由。

expand_less